如果不能保存爱情,就让我保存你的头颅

2021-03-19 10:00:00

快速赚钱

公爵往后退了一步。

这时,人们才看清贝斯姆用了很大力气才提起来的东西。

那是一个老头的尸体。

他把尸体举过阳台栏杆,在空中晃了一下,就扔到主人的脚边。

尸体落地发出的沉闷的声响,从尸体里涌出来、直喷到路面上的血水,使公爵也觉得毛骨悚然。不过这种恐惧感没有持续多久,好奇心终于驱使每个人都朝前走了几步,一只火炬的亮光战战兢兢地投射在死者的躯体上。

人们这才看清了一副白胡子,一张威严的面孔,一双由于死亡而变得僵直的手。

“元帅!”几乎有二十个人不约而同地喊道,随即又不约而同地闭上了嘴。

“是的,是元帅。”公爵走到尸体旁边,怀着喜悦的心情默默地注视着。

“元帅!元帅!”每一个目睹这可怕场面的人都低声地重复着,大家彼此拥挤着,畏畏缩缩地靠近这个已被打倒的伟大的老人。

“啊!你终于完蛋了,卡斯帕尔!”公爵胜利地喊道,”你派人杀了我的父亲,我现在要为他报仇!”

他鼓起勇气把脚踩在这个新教派英雄的胸膛上。

不料这垂死者立刻用力睁开了眼睛,那只伤残的血淋淋的手又抽搐了一下。元帅再不能动弹自己的身躯了,只是用阴沉的声音对这个渎尸者说:“亨利·德·吉兹,你也有一天会感到凶手的脚踩在你的胸膛上的。我没有杀过你的父亲。该死的家伙!”

公爵不由得脸色发白,浑身哆嗦,感到一股寒流传遍了全身。他用手摸摸额头,好像要把阴森的幻觉从头脑里赶走;可是当他把手放下,壮起胆子再次把视线转向元帅时,只见元帅的眼睛重又闭上了,手又变得僵直了,从刚才说出那几句可怕的话的嘴里涌出一股黑血,洒在白色的胡子上。

张英伦、向奎观译本

2017年9月, 新星出版社

上文这段充满复仇的戏剧性描写是否唤起了你读《基督山伯爵》或是《三个火枪手》的回忆?

这描写的是法国宗教战争中,圣巴托洛缪之夜屠杀(1572年8月24日)的开端,取自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的小说《玛戈王后》。

熟悉大仲马的读者都知道,“历史是他挂小说的钩子”,也可以说,历史一直是他写作的灵感来源。小说赋予历史生命力,大仲马的通俗小说忠于历史,却高于历史,引领许多人走进法国历史文化的大门。

圣巴托洛缪日大屠杀,弗朗索瓦·杜波依斯

为了写作《玛戈王后》,大仲马翻遍学术研究与史料,找到了玛戈王后生前写下的回忆录,这是除红衣主教拉罗什富科的秘书让·德·梅根对卢浮宫大事的纪录外,同时期唯一留存的关于圣巴托洛缪大屠杀的记述——杀戮场面极为血腥混乱,而这一切就发生在玛戈王后的眼前。

据王后回忆,当时一位追随她丈夫的胡格诺教徒被追杀至她的卧室并藏身其中,玛戈王后为他求情,才保住了他的性命。在数千人新教徒被屠杀的圣巴托洛缪血腥之夜,这一场景无疑具有传奇与人性的色彩。

可以想象,大仲马受到启发,运用天才的想象力写出了文学巨著《玛戈王后》,又在真实人物故事的基础上加入了爱情线索,以强有力的笔触拉近我们与历史人物的距离——亨利四世,玛戈王后,吉兹公爵,科利尼上将……我们体会着16世纪欧洲人在宗教战争的浪潮下经历的爱憎情仇。

这部小说后来被多次改编为戏剧与电影作品,包括1994年由“法国第一美人”伊莎贝尔·阿佳妮主演的同名电影《玛戈王后》。凭借在这部影片中惊世骇俗的演出,阿佳妮获得了包括奥斯卡影后在内的多项国际大奖,也在影史上留下了惊鸿一瞥。

16世纪初,天主教仍是法国国教,政教合一,国王也拥有统领教会的权力。宗教改革后,诞生于瑞士的新教流派加尔文派渐渐传到法国。

尽管国王百般反对与阻挠,社会中常年被教会剥削、苦不堪言的人民逐渐皈依加尔文派,他们人数渐众,形成了相当势力,后来这些新教徒被称作胡格诺派。

1562年,法国天主教派的吉兹公爵弗朗索瓦·德·洛林开始对新教徒发难,挑起了持续长达30多年的宗教战争,史称胡格诺战争。

宗教的伪饰背后是各派封建贵族和王室的利益与权力之争,包括有“黑太后”之称的凯瑟琳·德·梅第奇与吉兹公爵家族之间的斗争,内战一触即发,血腥杀戮即将上演。《玛戈王后》的故事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

1570年,天主教与新教暂时休战,寻求和解。1572年8月,法国国王查理九世的妹妹,梅第奇王后的小女儿玛格丽特,也就是后来的玛戈王后(伊莎贝拉·阿佳妮饰)与胡格诺派的领袖纳瓦拉国王亨利联姻。

这场婚礼盛况空前——许多胡格诺派的领袖齐聚巴黎,参加婚礼。这本来是一场息战和解的宴会,但心怀野心的梅第奇太后与吉兹公爵密谋,要在玛格丽特的新婚之夜刺杀胡格诺领袖上将科利尼,并大肆屠戮新教徒。

8月23日夜里,天主教徒开始屠杀熟睡中、毫无准备的胡格诺派教徒,而开头大仲马描写的一幕也是忠实还原了当时的惨状:病榻上的科利尼上将被谋杀,尸体从窗户扔下。巴黎的街巷血流成河,到处堆着新教徒的尸体,整个城市弥漫着恶臭。

凯瑟琳·德·梅第奇于圣巴托洛缪大屠杀的第二日检视新教徒的遗体

当晚,数千胡格诺派教徒惨遭屠戮,史称“圣巴托洛缪之夜”。玛戈王后的新婚丈夫,也就是纳瓦拉国王亨利四世,最终被迫发誓改信天主教,才暂时逃过一劫。(这也被认为是梅第奇太后制衡吉兹公爵权力之举。)

这场血腥的婚礼给玛戈王后的生命刻下了深刻的政治烙印,美貌多情的她与拉莫尔的婚外恋则是她暂时逃离王室阴谋与斗争的途径,但王室的血液一直诅咒着她与她的爱人。

最后,她在刽子手下抢下爱人的头颅,兀自离去,她的眼角洒下一滴热泪。她亲吻着他渗血的头颅,缅怀着这场化作永恒的爱。

“如果不能保存爱情,就让我保存你的头颅吧!”

也许对不熟悉法国历史,或没看过《权力的游戏》的观众而言,影片中毫无遮掩的暴力、血腥与性爱、乱伦场景会使他们瞠目结舌,造成不小的冲击。

16世纪的法国宫廷关系错综复杂,但好在清晰的故事线与恰到好处的戏剧节奏让观众不至于失去耐心,更别说阿佳妮贡献了许多精美绝伦的壁纸与奥斯卡影后级的演出。

诚然,《玛戈王后》是一部史诗巨作,它忠实于大仲马的原著,并以精致昂贵的置景与美术还原了宗教战争时期的法国,这曾是法国同时期最昂贵的电影之一。

即便放到大片云集的今天,我们也会感叹,影片中服饰之华丽,造型之精致,都达到了难以超越的水平,每一帧都堪比世界名画。

可以想象,宗教改革与历史上所有改革一样,必定会触犯某些特权阶级的利益。在16世纪的法国,这场改革触及了王室、罗马天主教会与拥有土地的封建贵族的既得利益。然而,这场纷争却是由底层人民的鲜血化解的。

1559年,法国国王亨利二世意外去世,留下一堆烂摊子:宗教信仰分裂的宫廷与缺乏经验的年轻君主。

亨利二世的遗孀凯瑟琳·德·梅第奇首先选择妥协,却适得其反的——宗教分歧的两端都增强了武装力量,1562年内战爆发。

凯瑟丽娜·德·梅第奇

双方势均力敌,都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但又都不愿和谈,三十年间双方爆发了八次战争,直到玛戈王后的丈夫亨利四世1598年签署《南特敕令》,持久的法国宗教战争才终于告一段落。

《南特敕令》是历史上第一条有关宗教共存(religious coexistence)的敕令,赋予了法国的胡格诺派新教徒平等的公民权利及信仰自由。另外,这也宣告法国天主教王室在与新教贵族之间的权力之争中落败,进一步推动了天主教会内部的宗教革新。

从“血色婚礼”那天起,全程亲历这场宗教纷争的玛戈王后便站在了新教徒这边,也就是她母亲的对立面。凯瑟琳·德·梅第奇专注于巩固国家统治与维护自己的权力,对女儿的幸福置若罔闻,还间接害死了自己的儿子查理九世,可以说是瓦卢瓦王朝的终结者。

出生于1553年5月14日的玛格丽特则是法国王室瓦卢瓦家族的最后一位公主。青年时期的玛格丽特极为美丽,并很有天赋——她喜欢创造自己的服饰风格,并使之成为潮流的前沿。

后来,玛戈王后被赞誉为欧洲最时尚的女性之一,她的穿衣风格被欧洲王室贵族竞相模仿。即使现实中的她并没有阿佳妮的惊世美貌,从她拥有的诸多情人来看,玛戈王后也肯定有着传奇般魅力。

玛戈王后与丈夫亨利彼此尊重,但两人之间没有夫妻之情。实际上,他们各自有公开的情人。而她已被证实的情人包括《玛戈王后》中的主角之一约瑟夫·博尼法斯·德·拉莫尔,还有贵族路易斯·德·布西·安布罗伊斯和雅克·德·哈雷。

美貌还不足与构成传奇。与其他王室妇女的往来信件显示,玛戈王后聪慧且强大,从小接受外交与政治教育的她也颇具外交手段;在她的努力下,法国王室与新教徒之间的关系缓和了许多。

然而,她被以保护新教徒与试图影响宫廷政治的罪名,被她的兄弟、继任法国国王亨利三世监禁了18年。在奥弗涅的乌森城堡,玛戈王后的文学才华逐渐显露,在多年的监禁中她创作了一本回忆录,描述了包括“血色婚礼”之内的两派相争的惨剧。

这本回忆录,以第一视角解读了当年法国王室的丑闻,以及她的母亲、兄弟和丈夫为了争夺权力而展开的斗争。当年鲜为人知的圣巴托洛缪大屠杀背后的阴谋也被曝露在阳光下。

玛戈王后的回忆录,1665年版

玛戈王后去世后,这本回忆录于1628年出版,其中描绘的王室丑恶的内斗与谋杀丑闻令读者瞠目结舌,也极大程度上改变了公众对王室的看法。她对自身的私生活亦毫无掩饰,因此留下了多情浪荡的名声,但也印证了玛戈王后坦荡正直的性格;她还是为数不多支持穷人的王室成员,因此获得了法国平民的拥戴。

圣巴托洛缪之夜的惨案仅仅是个插曲。据估计,在长达30多年的法国宗教战争中,直接或间接死于这场战争的人数可达200至400万人,这意味着法国总人口的1/10或1/5都在内战中(包括1580年爆发的马赛大瘟疫)丧生。

宗教信仰的不同真的需要用数百万人的鲜血去化解吗?对于观点不同的陌生人,他们的仇恨又是从何而起?相信许多人心中都有答案。

仇恨与杀戮的背后往往都是与普通人毫无关系的权力之争,无论是凯瑟琳·梅第奇,还是亨利四世,他们都利用人们的舆论与仇恨为自己编织嫁衣。也许这也是玛戈王后同情普通人悲惨遭遇的原因。作为政治的牺牲品,无论是高贵如玛戈王后,还是卑贱如奴隶,他们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最后,让我们用开头的这首爱尔兰民谣作结,这首被翻译为《坟前叹息的玫瑰》(There were roses)的民谣讲述了两个生来信仰不同的好朋友,不得不因宗教纷争而死去的故事。

An eye for an eye

以牙还牙

That was all that filled their minds

他们的脑子已被仇恨填满

And another eye for another eye

再以牙还牙

Till everyone was blind

直到每个人都盲目起来

Now I don't know where the moral is

在这样的时代,我找不到真理的所在

Or where the song should end

也不知这首歌将如何终止

But I wonder just how many wars

我不知道还有多少战争

Are fought between good friends

要在好朋友之间展开

And those who give the orders

那些发布命令的人

Are not the ones to die

不是那些真正死去的人

It's Scott and young MacDonald

是斯科特和年轻麦克唐纳

And the likes of you and I

还有如你我一样的人

编辑说明

校对 / 欧皇喵

封面 / 子非鱼

排版 /火车便当

上一篇:

下一篇:

关于我们

鼎铭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体育健康、教育科研、热点新闻、投资理财、国际资讯、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版权信息

鼎铭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可复制本站镜像,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邮件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