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铭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体育健康、教育科研、热点新闻、投资理财、国际资讯、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2021-03-19 15:39:02
8月10日,《经济日报》登载题为《生活便利化,全面小康的紧张标志》的文章,报道交通现代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紧张意义。该文是经济日报“读懂我们的全面小康”系列报道之一。以下是报道全文↓↓↓
比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不停完善,智能化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活便利已成为人民群众优美生活的新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能人工智能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联合,从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创造优美生活的需要出发,推感人工智能在人们一样平常事情、学习、生活中的深度运用,创造越发智能的事情方式和生活方式。”今天,遍及的智能化应用已经成为小康社会的一个紧张标志,渗出到人们生活与事情的方方面面,而人们感觉最直观的,就是越来越便利的出行。人们生活事情方式深刻变化的背后,体现了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特别是“两新一重”建设投资的引领,让我们的小康生活有了更多深刻变化。从一票难求到说走就走,正是新发展理念的乐成实践。
人们出行条件改善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究竟有什么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出行有了哪些改变?其背后的乐成因素是什么?如何满足未来群众数字生活的新需求?就这些问题,经济日报记者专访了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岑晏青。
智能化让生活更轻松
记者:创造越发智能的事情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一点我们已经有了深刻体验。好比人人都有的手机,除了通讯接洽外,商务活动、旅行购物、监控管理等,都能一机管理,大大方便了群众生活,其中数字化出行让人们感觉最深。请您谈谈交通现代化建设如何影响我们的小康生活?
岑晏青:如果说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是人民群众便捷出行的基础,那么信息化、智能化技能手段应用就是人民群众便捷出行的要害。以春运来说,国度发展革新委和交通运输部联合委托国度智能交通体系工程技能研究中心开展的第三方监测观察结果显示,人民群众的出行间隔从2016年的375公里,增长到2019年的394公里,跨省出行人数比例从37%增长到43%;出行方式也从以门路和铁路为主,逐步向空铁联运、铁铁联运、铁路+自驾等多方式的联程出行转化,互联网+购票比例从2016年的67%上升至2019年的81%。这些数据变化的背后,充实体现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智能化技能手段给交通领域带来的变化,便捷的出行让人民群众有了满满的幸福感和得到感。
便利出行是数字小康的紧张组成部门,其中交通讯息化建设所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为:
一是实时交通讯息服务。最典型的是手机电子舆图,百度、高德等手机电子舆图服务已笼罩天下近400个都会,用户范围突破7亿人,基于手机电子舆图提供的交通讯息服务,已从单一、静态的路径规划,逐步扩展到实时路况,以及方便出行的停车场、餐饮、旅店等智能化推荐服务。同时,以航班信息和车次信息为代表的交通运输专业领域信息服务发展迅速。
二是出行全程“无纸化”和换乘便捷化服务。运输企业围绕游客出行全流程需求,鼎力大举推行线上服务,实现出行全程“无纸化”。2019年春运期间,铁路推出快速进站、网上刷脸核验和候补购票试点,民航有229家机场开通了自助值机和电子登机牌,32家万万级机场实现游客值机安检、登机全流程电子化,公路已有98%的二级客运站实现联网售票。同时,上海、北京、天津等都会不停提升综合运输枢纽智能化服务能力,精心优化空巴通、空铁通、铁路无轨站、异地候车、站内换乘等便捷的游客换乘服务举措,部署联程联运体系、出行信息指示体系等。高速公路通行费支付方式日益多样,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方式基本已笼罩全部收费口,特别是2019年底,天下487个高速省界收费站全部打消,彻底解决了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长间隔拥堵征象频发问题。
三是满足差别层面个性化需求的预约出行服务。都会里,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信息化、智能化技能手段的支持下,提前预定网约车实现有计划的放心出行已是平凡老黎民的平常事,自行设计旅游计划开启一段说走就走的旅行也已成为年轻人的时尚之选;在乡村,信息化、智能化技能手段同样在便利着人民群众的出行。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引领发展偏向
记者:昔人叹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相望不相见”。如今人们旅行“说走就走”,“一部手机走天涯”。这种变化的背后体现了什么样的发展理念?这些改善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何紧张意义?
岑晏青: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在出行方面的便捷化水平有了巨大提升。这一成绩不是伶仃出现的,其背后有投资加大的促进,有科技进步的支持,还体现了人均收入的增长、假期结构的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和休闲理念的变化,反应出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这正是实现全面小康的一个紧张标志,也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详细到出行领域来说,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是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引领下实现的。比年来,从提升群众出行感觉出发,我国投资政策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倾斜,不停加大投入力度。四纵四横高铁通道提前建成,国度高速公路网71118主线骨架基本形成,买通自动脉、流通微循环,拉动了经济增长。这也是我国独占的上风。
党的十八大以来,依附日趋完善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说走就走”成为现实。我认为,出行的便捷出现出3个鲜明特性:
一是都会间出行通勤化趋势十分显著。进入新期间,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域的都会群交通一体化发展迅速,都会间出行的品质、效率不停提升。好比:2011年6月京沪高铁开通,2019年底天天对开66车次,平均20分钟一趟,全程5至6小时。再加上民航京沪快线天天约36个航班,基本上30分钟一班,全程2个小时。云云高频度和快速的高铁+民航出行条件,让北京、上海两地的商务人士早晨出发去另一个都会开会、服务,晚上返回成为常态。
二是都会内出行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得到不停满足。一方面,都会公交供应能力全面提升。公交智能化体系应用水平和运营效率不停提升,公交服务品质与吸引力显著增强。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与都会交通融合发展,以网约车、共享单车、分时租赁(共享汽车)为代表的交通运输新业态发展迅速。总体上看,在部门都会尤其超多数会,已经开端形成了“以轨道交通为主干、通例公交为主体、出租和汽车租赁为辅助、步行和自行车等多种方式为增补”相互协调的多条理、一体化都会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三是农村地域出行均等化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小康路上绝不让任何一个贫困地域因交通而落后。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运输体系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紧张指示精神,加速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天下新改建农村公路188.8万公里,2019年实现了具备条件的州里和建制村通硬化路率100%,贫困地域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率到达99.6%,“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的基础设施网络和“以县城为中心、州里为节点、建制村为网点”的农村公路运输网基本形成,“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成为已往,如今是“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
数字生活幸福感越来越强
记者:比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呆板人等新智能技能的运用,群众生活越发方便,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变化。好比在交通领域,刷脸进站、无感支付、电子客票,一系列“黑科技”的应用,从各种角度方便了群众出行,效果很好。未来,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群众对便利化水平的“胃口”也将进一步调高,请问如何进一步提升这方面的感觉?在哪些方面还会有突破?
岑晏青:党中央明确提出,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比年来群众感觉到生活的便利,主要是智能方面的普及应用带来的。今后,要想进一步提升便利化,还需要继续在这方面发力,通过智能化的提升和普及,动员群众感觉的提升。
当前,全球范围已形成遍及共鸣的是:未来陆路交通的基本形态是“智慧的车+智能的路”,这将深刻改变交通组织、职员出行和货品运送等方面的运行模式,以及对交通工具的拥有方式。
聚焦到出行领域,共享出行与自动驾驶出行是未来发展偏向。据观察,目前私人小汽车日均使用次数2-3次,平均利用率很低,还要占用停车资源。而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人对共享汽车、共享单车和网约车等共享出行的认可度很高,“不求全部,但求所用”的共享出行将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高频度、较短间隔出行之选。
自动驾驶不仅仅指无人驾驶,无人驾驶是自动驾驶的高级阶段,低级和中级阶段的自动驾驶现实上已经走进人们生活。比方:民航飞机和高铁机车都已在特定条件下使用自动驾驶,汽车上也有车道保持、变道提示等自动驾驶功效。自动驾驶出行不仅让出行越发快速和准时,出行历程越发舒适,更紧张的是还能辅助人们提高驾驶的宁静性。
我国巨大的出行需求、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以及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能领域的器重与投入,为出行领域绿色经济高效的“中国方案”创造了条件。从交通的变迁可以预见,人民群众对未来数字生活得到感和幸福感会越来越强,也将为小康社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记者感言
“说走就走”得来不易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说走咱就走!”这几年,类似的流行用语是不是听到过不少?实在这正是当下人们生活方式的真实写照。“说走就走”看似随性,可一部手机走天下却不是这么简朴就能实现的,我们可以或许拥有如许的生活方式,底气从何而来?
说走就走,背后是强盛的基础保障能力。革新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交通运输面貌产生了汗青性变化,公路、铁路、民航、水运全面着花,用几十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度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这背后,依附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上风,也是几代人配合积极的结果,来之不易。
说走就走,背后是一个个“末了一公里”被攻克。全面小康,一小我私人也不能落下。本年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斗决胜之年。贫困地域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状态较差,存在许多“肠梗阻”,从党中央到各地方,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付了艰辛积极,攻克了一个个难关,才能实现路成网、人流畅的局面,这在疫情影响的当下尤为不易。
说走就走,背后是硬件与软件的深度融合。有了基础设施的硬件,只是解决了“有没有”“够不敷”问题,人民群众更体贴的另有“好欠好”。这些年来,我国捉住了信息革命的机遇,在政府部门和相干行业、企业配合积极下,信息化、智能化快速发展,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解决了信息互动、网络买票等一系列难点,出行靠一部手机全部搞定,说走就走才成为现实。
说走就走,考量的不仅仅是交通发展水平,更映射着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好比,人们有经济实力,是出行的条件;基础设施完善,才能包管出行质量;合理的假期结构,才有旅行的可能;高速的经济运转,才有更多的商务出行……这统统都依赖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提升社会保障能力,稳定就业和收入。再好比,要想说走就走还要有“闲”,这是出行的动力。要让富饶起来的群众,在辛勤事情之余,有时间出行,充实享受发展红利、劳动结果。这就需要各方配合积极,研究出行需求,合理摆设假期等。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天下人民的配合积极下,千百年来向往的小康空想即将实现,人民群众正在寻求幸福优美生活的路上阔步前行。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