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铭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体育健康、教育科研、热点新闻、投资理财、国际资讯、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2021-03-27 15:30:00
中学语文老师发声:《弟子规》里全是封建糟粕,孩子越背越没出息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先辈在浩瀚的历史长河当中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文化瑰宝,但是历经千年的封建王朝统治偶尔也会遗留一部分的糟粕。
所以我们这一代的接班人更要识别出什么是文化精华,而什么又是糟粕。
但是在这个辨别过程中,一些古人留下的训言无可避免地引起了网友们的争论。
一位中学语文特级教育名师李家声在一次偶然的采访中说道: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我们采取扬弃态度,该发扬光大的就发扬光大,该抛弃的就抛弃,比如《弟子规》这本书,里面绝大部分都是糟粕,我们就应该摒弃它。
但是众所周知,在进入现代以来,《弟子规》逐渐成为幼年读本,有大量的阅读群体。
所以李家声的发言引起了众多网友的讨论。
那这《弟子规》究竟是不是存在文化糟粕呢?我们此后又应该怎么做呢?
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弟子规》的创作和发展,再下结论吧。
《弟子规》的创作、流传
虽然《弟子规》全文充斥着儒家礼教思想,但并不是孔子或孔子学生创作的,而且与《三字经》等儿童读物不一样的是这本《弟子规》“出生”年龄较晚。
它是被清代一个叫做李毓秀的教育家创作出来的。
虽是一代教育家,但是李毓秀本人并没有经历过什么跌宕起伏的传奇命运,他的一生平凡而稳定,正因为这平凡的人生,他才养成了温和敦实的性情。
在李毓秀的前半生他一直为了考取功名了积极学习,但是怎奈屡次不第,李毓秀便放弃了这条一心向往的仕途之路,终身顶着秀才的学历在家治学,钻研《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
于是默默的研究中,李毓秀度过了自己平凡和又祥和的人生,但是在此期间李毓秀还是创作出了自己的传世名作《弟子规》。
全文以儒家的孝悌友爱作为中心思想,后期成为人们眼中的儿童读物。
文中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也成为很多人的童年背诵回忆。
但是既然是童年回忆,《弟子规》又是怎么站上封建糟粕的风口浪尖上的呢?
《弟子规》的是非争论
对于一个事物,我们要判断它的好坏和真假,首先就是了解它的背景和用意,以及人们争论的焦点。
一部分人力挺《弟子规》,认为里面句句是真言,还简明扼要,殊不知这本书最初的真实用意。
《弟子规》最初的名字叫做《训蒙文》,在诞生之初并没有掀起多少水花。
但是自从鸦片战争之后,洋人的长枪短炮进入了清政府的国土上,于是清政府开始将这本冷门的训言作为读物,刻意引导农民学习,以求驯化。
比如《清史稿》中就有相关记载“同治十年进士......创里塾,农事毕,令民入塾,授以弟子规......”
后来流传广泛了,《弟子规》才更名,成为一本儿童读物。
但是作为一本儿童教育读物,《弟子规》确实有很多地方不符合如今我们现代人的教育方式。
首先,如果是学习国学经典,《弟子规》的训言过于直白,没有其他国学读物的经典,文字也毫无韵律和美感。
比如《千字文》开篇便是: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直接包罗万象,气势恢宏,且整个文章文字用字精细优美,在品鉴古文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反观《弟子规》,整篇都是训言,毫无文字韵律和美感。
而且作为一个教授儿童道理的读物,《弟子规》显然也是不太合适的。
对于现代教育来说,我们追求更加自由的教学方式,注重儿童的心性培养,但是《弟子规》中充斥着让人不适的约束感。
比如整个文章中就存在有四十四个“勿”字,教诲人们不要做什么。
而现代教育中我们应该采用一种灵活的方式来教会我们的孩子,让他们有自己的选择,而不是直接明令禁止,打击儿童的积极性。
对比之下《三字经》就教给孩子为什么要受教育的道理,“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等等。
如果是直接耳提面命更会增长孩子的逆反心理,所以家长和老师要慎重教育。
但如果直接判定《弟子规》是封建毒瘤也并不妥当。
实际上对于《弟子规》中存在争议较大的就是其中的盲从的孝道,人们认为它存在训话的意思,但是对于素质教育水平早已今非昔比的现在,我们中国人早已有了一定的辨析能力。
虽然《弟子规》中用词不当,但是我们仍可以从中提取精华,领会到其中的孝道精神,借此加以改善。
所以说儿童教育事关重大,我们更不能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