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铭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体育健康、教育科研、热点新闻、投资理财、国际资讯、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2021-03-31 15:00:00
原标题:上海一群老人捐出一幢楼!
最近,93岁的上海老人浦逸敏和她的老同伴们实现了一个心愿——把曾经“众筹”买下,用作互助式养老院的小楼捐给了村委会,让其继续为村里老人服务。“听说这里会被改建成老年活动室,另有午饭供应,我很兴奋,它可以继续发光发热了。”浦逸敏说。
5元、10元、100元、3000元……21年前,老人们以时髦的“众筹”方式买下了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外冈镇葛隆村的一幢空置二层小楼,取名“慈舟养老院”。最多时楼里同时住了22人,各人互帮互助、调和融洽,享受着“无穷好”的夕阳韶光。
近些年,有些老人离世,有些老人不得不住进医疗条件更好的照顾护士院。而入住者越来越少的最主要缘故原由,是“家门口”的为老服务逐步健全,老人已有了更多行止。
曲终人散,韵事流传。粉刷一新的老楼,正迎来新的生机。
230多人次“众筹”5万元买下小楼
记者眼前的浦逸敏,身段瘦小,但精神矍铄,一头银发打理得整整齐齐,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
20多岁时,江阴人浦逸敏来到上海营生,退休前是下层医院的一名医生。她数十年来保持着吃素的习惯,也由此结识了许多志趣相投的人,大伙儿经常聚到一起。
“既然这么谈得来,不如住在一起养老好了。”看似打趣的发起,不少人都记在心上。1998年的某天,老同伴带来消息,嘉定区外冈镇葛隆村132号的农村信用互助社要搬迁,两层小楼空出来了。“能不能就买下这幢楼?”各人提议,请文化水平最高的浦逸敏去和对方谈谈这事。听说老人买房是为了养老,农村信用社非常理解,“谈判”顺遂举行。1999年元月,双方签署协议,总面积约200平方米、造价凌驾6万元的小楼,算上折旧,终极以5万元的代价将使用权转让给老人。
消息传开,各人热情高涨,5元、10元、100元,最多的一笔凌驾3000元……记者在当年账本上看到,共有230余人次到场了“众筹”。“许多老友实在没有入住需求,只是为了献份爱心,帮我们实现这个心愿。”入住老人陈季芬说。
小楼买下了,很快迎来一位又一位入住者,一段“互助养老”的韶光开始了。怀揣优美愿望,老人们将小楼起名“慈舟养老院”。
最多时22人和睦同住 互助养老
木质地板笼罩了原先的水泥地;楼梯加装了扶手,卫生间也举行了适老化改造,健身器材、电视、录像机一应俱全……老照片里,“慈舟养老院”的生活条件并不比外面的差。
但这里究竟不是真正的养老院,没有院长、没有护工和厨师,为此,住进小楼也有要求:生活必须能自理、吃素、每月交100元水电费。
陈季芬回忆说,最多时小楼同时住了22位老人,虽然人多,却相处融洽,险些没有产生过争吵。“我们轮流做饭;大众区域卫生也轮流扫除,就像小学生‘值日’;有人身体不舒服,各人会一起照顾。门口另有一片菜地,种了黄瓜、西红柿、茄子、丝瓜等许多菜,实在没有的,就结伴去村口买,另外子女们也会送些来。”
回忆已往,浦逸敏很感谢葛隆村村民和爱心人士的帮助。“我们大多是外村甚至外区过来的,但村民没把我们当外人,瓜果蔬菜熟了,会给我们送一点,年轻人会帮我们扛米面、柴火等重物。”
村民尊重老人,老人也回馈村里,并从中收获一份尊重。浦逸敏干起本行,每周都会去村里的药师庙,为村民免费量血压、针灸、查抄一些小毛病;村里的小孩也喜爱和老人们玩,小楼成了他们放学后的临时“托班”……
小楼时价超500万元 老人慷慨捐出
十几年间,老人们渐渐高龄,其中有的脱离了人间,有的身患疾病或自理能力变差,不得不转入条件更好的照顾护士院。与此同时,“家门口”的养老院多了,居家养老条件也在逐年变好,没有新的老人再来接洽浦逸敏,小楼也就到了“退休”的时候。2017年,在小楼独自居住两年后,浦逸敏也因身体缘故原由脱离,入住上海嘉定双善养老院。
该怎么处置惩罚这幢楼?浦逸敏认为,其时是许多人配合买下了小楼,它不属于任何一小我私人,以后也不应该被小我私人占据。“仔细想想,你只能把它捐给团体,让它为老黎民服务,去发挥更大的价值。”
200平方米的小楼,按上海现行时价,已凌驾500万元,但就像当年买楼一样,浦逸敏捐楼的提议得到了老同伴们或其家人的一致同意。本年6月,葛隆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学锋代表葛隆村,郑重地接受了老人们的衡宇捐赠。陈学锋说,村里开端思量把这幢楼改造成有助餐服务的老年人活动场所。同时,会把一个房间还原成老人互助养老时的样子,留下温情回忆,铭刻老人善举。
“抱团”养老的实践带给下层干部诸多思索。外冈镇党委书记李雪表示,浦老他们之以是有较强的幸福感,很紧张的缘故原由是他们在邻里互助的历程中感到被尊重和被需要。“硬件提升以后,农村养老还要在富厚老人精神文化生活上下更多功夫,带给他们更高质量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