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铭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体育健康、教育科研、热点新闻、投资理财、国际资讯、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2021-04-19 20:12:02
皮克斯故事创作流程,可能科学到「毫无人性」
作者:思考姬
编辑:彼方
2020 年底上映的皮克斯动画电影《心灵奇旅》,再次为观众们贡献了一场皮克斯独有的、余音绕梁的观影体验。
观众和影评人赞美这部影片,各个奖项钟爱它,围绕它的各类相关报道至今也未停歇。
回过头来看,如此这般针对皮克斯电影的狂欢,几乎一年就会发生一次。
皮克斯为何总能产出成功的动画电影?
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如今并不困难,互联网上已有无数皮克斯内部员工的相关访谈、报道可供查阅;皮克斯创始人 Ed Catmull 也出版了《创意电力公司》一书,分享了有关皮克斯的方方面面。
但近日一个最新发布到网络上的视频,却也让很多皮克斯迷惊呼新奇且有用——《玩具总动员 3》的编剧迈克尔·阿恩特将个人的一节内部编剧教程,免费发布到了网上。
在这个 70 多分钟长度的视频中,他坦诚描述了自己曾经历的皮克斯内部故事创作流程。
迈克尔在其中感叹,在皮克斯的编剧工作「宛如地狱」,并向观众安利了一个皮克斯在电影剧本创作上的法宝:一个十分机械化、「反人性」的流程。
我们总结了部分重点内容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带来一些参考。
为何会有这个视频?
视频作者迈克尔(1970-),本是一名公认和自认都「有点儿才华」的编剧,因为他个人创作的第一个剧本,在电影化后就获得了数项奥斯卡奖提名,并最终斩获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
2006 年电影《阳光小美女》(Little Miss Sunshine)
豆瓣评分 8.3
是第一部由迈克尔担任编剧的作品
斩获 2007 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
这部电影为家庭喜剧类型,拥有 6 位主角,且性格、人生哲学各异,迈克尔将围绕着他们的众多纷杂要素,有机编织于一场旅途之中,最终让观众收获了一场笑泪相融的丰富观影体验。
结束了这部真人电影的成功工作后,2006 年迈克尔开始承接职业生涯的第二个剧本——一个动画电影剧本——皮克斯当家系列《玩具总动员》第 3 部电影续集的剧本。
然后,噩梦开始了。
《玩具 3》的剧本花费了共 3 年时间,这 3 年的每一天,迈克尔都陷于焦虑和困惑中,「万策尽,我不知道怎么才能继续把剧本写下去,每天都恨不得把头撞向地板。」
在《玩具 3》电影成功上线后,迈克尔痛彻反思,决心要把 3 年的经验教训总结出来。2011 年离开皮克斯之后,他将经验教训浓缩为一节题为「《玩具 3》:我曾犯下的错和学到的教训」的视频之中,作为自己旗下的编剧教育课程之一。
而在最近,这节课程被他免费分享到了网上。
「感谢皮克斯,感谢皮克斯,感谢皮克斯」,他在该视频中反复说道。
谁是皮克斯故事背后的英雄?
「皮克斯的电影剧本创作,是一个需要高度高度高度协作的流程」。
迈克尔一上来,就重新定义了自己在《玩具 3》中作为「编剧」的工作。
虽然对外,迈克尔自己占据着《玩具 3》编剧一职头衔,但实际上他表示,整整 3 年的剧本创作工作,全部都是他与皮克斯的创意团队在高度协作下进行的。
创意团队由下图所示的 11 位重磅人物组成,从左至右分别为:
Ed Catmull (皮克斯创始人)
Brad Bird (《美食总动员》《超人总动员》导演、编剧)
Darla Anderson (《寻梦环游记》《玩具 3》制片人)
Lee Unkrich (《玩具 3》《寻梦环游记》导演)
Andrew Stanton (《海底总动员》《机器人总动员》导演、编剧)
John Lasseter (大家都懂,皮克斯创意总监)
Pete Docter (《飞屋环游记》《灵魂奇旅》导演、编剧)
Bob Peterson (《飞屋环游记》联合导演)
Brenda Chapman (《勇敢传说》导演、编剧)
Jeff Pidgeon (《美食总动员》联合编剧)
Gary Rydstrom (迪士尼多项电影的音响导演)
编剧与创意团队的协作流程极为明确,一共 4 个步骤:
①Script→②Reels→③Screening→④Braintrust。
①Script:迈克尔写出一个新的剧本;
↓
②Reels:把剧本直接做一个粗版样片出来(使用非常粗糙的动态分镜,以及临时配音、音效);
↓
③Screening:把粗版样片进行放映测试,所有创意团队成员一起观看;
↓
④Braintrust:观看后创意团队轮番发表意见,迈克尔选择性吸收;
→重复执行步骤①,不断迭代剧本,直到创意团队通过。
迈克尔表示,整个流程最具开创性的环节,即为Reels这一环节,尽管看不到动画效果,但简单的视觉图像+临时声效、配音,完全足以让创意团队看到剧本「电影化」后的效果 ok 不 ok。
《玩具 3》的一个 reels
动态分镜非常粗糙,只有一些关键音效,角色配音也是由与原配音很像的临时演员演绎的,有时甚至只有一个旁白解说(类似 PPT 演说一样),没有配音
《玩具 3》的剧本最终一共经历了 7 次 reels。
也就是说,迈克尔与整个创意团队在剧本阶段,就已经将《玩具 3》做了 7 次粗糙的「电影化」;《玩具 3》的最终电影剧本,在经历了内部这样的 7 次从头到尾的测试和迭代后,才终于通过。
然后才开始进入动画的制作阶段。
尽管作为当事编剧,迈克尔的反反复复重新打磨一个剧本的体验极为痛苦,但他在视频中突出强调道: 这是一个超级、超级棒的电影剧本创作流程。
因为它可以直接把你的剧本做一个测试版电影出来,并让你直接看到观众对这一个版本的各个方面的反应:哪些让他们动容,哪些又让他们无感?
这一流程当然不适合所有电影类型,尤其是针对作者性较强的电影。但是,只要你想做一个面向一般大众的电影,比如皮克斯这样的合家欢喜剧电影,那么这一流程本身,就是一个可以打磨出好剧本的神器。
这一神器可不是迈克尔自己总结出来的。实际上,早在 1995 年,John Lasseter 与乔布斯在一次对话中,就已经看出,他们已经敲定了皮克斯电影剧本的流程细节了:
John Lasseter:
「我们可以在 Reels 中,用非常粗糙的动态分镜、临时音效+配音,然后在大荧幕上感受整个故事。
如果某一次 Reels 我们觉得 ok,那么后续加入动画等之后,这个故事如虎添翼;
如果这个 Reels 我们觉得不行,那么动画也救不了它。」
乔布斯接着道:
「本质上,(这个流程)可以让我们在动工之前,测试和迭代我们的电影。」
结果,内部已经经历了 7 次迭代和优化的《玩具 3》,最终上映后获得如潮好评,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以及多项提名——这是皮克斯在同一个系列故事中取得的第 3 次连续成功。
而编剧迈克尔,也因此被提名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这也是他的第 2 次连续成功,他成为了有史以来第一位,凭借出道的前两部剧本分别拿下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与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提名的编剧。
*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是奥斯卡金像奖的其中一个奖项,因续集一定是根据前一集而写的,所以所有续集的剧本都会自动被归类为改编剧本
迈克尔
「但我不是《玩具 3》剧本背后的英雄,皮克斯创意团队也不是,流程,整个剧本创作的流程本身才是。」迈克尔总结道。
《玩具 3》里犯的错,和学到的教训
迈克尔在接手《玩具 3》的剧本的时候,《玩具 3》已经有了故事的基础框架(Story),这个框架是由《玩具》系列的故事创意团队花费了两天的时间搭建出来的。
图上 6 位专门找了个地儿封闭开发了 2 天时间,想出了《玩具 3》的故事基础框架
故事基础框架有了,结尾也很棒,但是依然只有短短几句话而已:
①玩具主人安迪长大了,玩具们为未来担忧;
②玩具们决定将自己捐赠给幼儿园,后来发现这个方案行不通;
③最终,玩具主人安迪将玩具郑重赠予了邻家小女孩。
编剧迈克尔要做的,就是把这几句架构,扩充为一个 100min 长度电影的完整剧本,不仅要详细安排故事的开端,一幕幕发展,最终合理走向结尾,人物对话,布景、舞台指导以及各种音响效果的详细描述也要有。
这 100min 的剧本,迈克尔一共经历了 7 次从头到尾的改写,因为创意团队对原始剧本的无数次无情批判,他期间也经历了无数次崩溃与自我怀疑,最终才终于让皮克斯团队满意。
迈克尔:
「作为编剧,我唯一的才华,就是抑制了自己无数次想要闯入创意团队的办公室、并掐死那个吐槽我剧本的人的冲动。」
但他事后表示,创意团队对原始剧本的各种无情和粗鲁的抨击,都是对的。
为了直观说明剧本是如此在流程中得到优化的,迈克尔将《玩具 3》剧本分为了 6 个节奏点。
在此后的视频当中,他挨个说明了这 6 个节奏点的注意事项,并展示了在此前的 Reels 的失败版本与影片的最终版本:
故事 6 大节奏点:
1 . 故事开端,0-10min
2. 引发事件,10min-25min
3. 故事转折①,25min-50min
4. 故事中点,50min-75min
5. 故事转折②,75min-90min
6. 故事高潮,90min-100min
值得注意的是,迈克尔在视频中展示的《玩具 3》早期被废弃的 Reels,可是皮克斯在此前从未对外展示过的废案资料!难得一见!
「小心!前方将有烂剧本出现!」
视频中这部分的拉片对比非常直观和精彩,因为篇幅所限,如果有对编剧细节更感兴趣的读者,建议直接观看视频*。我们在这里就不做展示了。
如果你对更具体的编剧改动细节感兴趣,原视频解说更加详密精彩→https://vimeo.com/427431800←
在教程的结尾,迈克尔总结了《玩具 3》编剧工作中,针对电影剧本 6 大节奏点所学到的重点经验与教训:
1 故事开端
故事开端角色们对未来的期待需要:
· 肯定
·清晰
· 具体
2 引发事件
· 一定要是「晴天霹雳」
· 无法预料
· 情感强烈
· 是可能发生的最棒的事情
· 或是可能发生的最坏的事情
3 故事转折①
· 由一个任务开始
· 主角极为渴望某样东西
· 最大化观众对主角行动的共情
· 主角是活跃的、积极的
· 主角的最终目标,必须让人动容又有说服力
· 主角的计划是具体的、清晰有规划的
为了达到最终目标,需要设置主角现阶段的短期目标,而它必须:
·清晰
·二元的
·非黑即白
·成败明确的目标
短期目标还必须:
·对比长期目标是低下的
·容易达成
·需要争分夺秒
·要让观众感受到万一这个短期目标失败的严重后果
4 故事中点
·新的故事方向=需要设置新的困难
·多条故事线各自的「情势逆转点」要尽可能临近
·不要给故事注水(没有发展)
5 故事转折②
· 主角需要在外在形势失败
· 主角需要在内心层面也感受失败
· 主角需要在哲学层面也失败
6 顿悟
· 改变主角看待一切的视点,让故事翻转
· 主角在哲学层面成功了
· 主角在外在形势也成功了
· 主角在内心层面也成功了
结语
以上只是迈克尔个人所经历的皮克斯故事创作流程与他自己的经验教训。
所以这不是创作故事的公式,也不是创作故事的唯一方法。
但皮克斯内部确实在用这样严苛又机械的流程,在不断产出着可以重新定义生活、进而让观众获得诗意和幸福的一个个几乎满分的剧本。
麦克尔认为皮克斯故事的实质,是用更深层、更广阔、更诗意的视点,来重新定义生活的某些东西
当然,在这个流程中,剧本创作的体验依然可谓地狱。
最后,感谢迈克尔的分享,感谢皮克斯。
我们也一起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