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热搜的博士论文致谢,感恩的他们值得被世界温柔以待

2021-04-21 20:50:04

阳光海滩 - 宅男福利视频 私拍套图 求出处 老司机带带我 https://www.yght.net/

  

  仍然有黄国平这样的人,不管出身多么低微,不管经历多么困苦,依旧心怀希望与理想,依旧愿意去改变世界。

  ——遇言姐

  随着年纪渐长,遇言姐的笑点变得高了。

  那些搞笑的电影和段子越来越难以取悦我。

  同时,我的泪点却又变得很低。

  有时会被一句话、一个情景所触动,心里难过不已,只觉众生皆苦。

  今天的一条热搜看得遇言姐眼睛酸胀。

  热搜的内容是一篇中科院博士黄国平的论文致谢部分。

  

  这篇人工智能领域的论文其实是在4年前发表的。

  在这篇致谢中,作者记述下自己艰难的求学路。

  家徒四壁、双亲离世,在煤油灯下写作业,夜里抓黄鳝挣学费,雨天穿着泥水湿透的衣服,夏天光脚走在滚烫的路上,用笋壳堵住土坯房的裂缝。

  在获得学费减免和扶贫捐助之前,一次又一次因为拖欠学费被老师约谈,因为生活贫困而患有胃溃疡和胃出血。

  

  ▲资助黄国平生活费的是学校食堂的老板

  这篇《致谢》的作者黄国平1987年出生于四川南充的村庄,12岁时母亲出走,17岁时父亲身亡,家里是全村最穷的一户人家,连给婴儿吃麦糊糊都舍不得。老鼠在家里的土墙上打洞,泥巴就落在黄国平的床上。

  从村里的小学,到镇上的初中,到县里的高中,到重庆的大学,到中科院博士,黄国平说——

  自己最开心的事是在油灯下写作业,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是读博的5年。

  “我也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自己快扛不下去了,这一路,信念很简单,把书读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在信的结尾,作者致谢了每一个帮助过自己的亲人、老师、朋友,他说——

  “我已经有勇气和耐心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希望还有机会认识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

  下笔朴实无华,内容惊涛骇浪。

  网友的几千条留言尽是敬佩与鼓励。

  

  这篇《致谢》被大家誉为现代版的《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翰林宋濂所作。

  宋濂年幼家贫,只能借书抄录。

  冬天,砚台里的墨水结成冰,冻僵的手指无法弯曲,即便如此,他也不敢停下抄录,生怕书归还得晚了,主人下次不肯再借。

  宋濂说,自己对勤勉的一生感到知足,对吃穿的享受并不觉得艳羡。

  他说如今的太学生有朝廷供给膳食,父母捎来冬衣;不必奔走就有大儒们来给上课,不必手工抄录就有现成的书读;务必要用心专一,珍惜优渥的条件。

  年少时在课本中读到《送东阳马生序》,只觉是一篇劝学鸡汤。

  如今再读,别有一番感触在心头。

  时隔650年,同样的经历,同样的情愫,又在一篇论文的后记中读到。

  那样艰难困苦的日子,那样安宁淡泊的语言,在经历了重重至暗时刻之后娓娓道来。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在领悟到了生命的无常与自身的渺小之后,不气馁、不抱怨、不功利、不避世,而是以有涯之吾生踏上这条少有人走的路。

  这是只有坚强有力的人才能拥有的,真正的温柔、朴素的期待。

  

  昨天,中科院官微发披露,这篇《致谢》出自论文《人机交互式机器翻译方法研究与实现》,作者是2017年毕业于中科院的工学博士黄国平。

  黄国平博士毕业后入职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腾讯AILab),继续博士期间的研究课题。

  黄国平自己也通过媒体发表了一封简短的回信。

  他说——

  作为从大山走出来的学生,自己受益于政府、学校、社会、老师,以及爱心人士的帮助。自己因为科研繁忙无法逐一回复大家的关心,在此向大家表示歉意和谢意,并祝愿大家的努力终有所成。

  

  这则新闻让遇言姐感触万千。

  想到消除绝对贫困的重要性,想到社会应该推进教育公平,同时也在思索一个人的感恩之心和自驱精神从何而来?

  评论区一条让遇言姐心有戚戚的留言是这样写的——

  “现在似乎网上人人都要治愈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但这些连原生家庭都没有的人能去和谁诉说苦难?众生皆苦,唯有自渡。”

  

  说到黄国平,遇言姐想到了跟他年纪相仿、经历相仿的另一位寒门学子,曾在哈佛毕业典礼上致辞的何江博士。

  何江博士1988年出生于湖南农村的一个贫困家庭。

  同黄国平家一样,这个村子在90年代仍未通电,村民住的土坯房水一冲就塌。

  父亲精耕细作种水田,母亲没日没夜织鱼网,家里没有像样的家具,睡觉铺的是一床稻草,插秧时腿上爬满蚂蝗,全家人过着一年到头不得歇的农耕生活。

  孩子们的练习本写完后要把字擦掉,一遍遍反复使用。

  草稿纸是母亲从镇子上捡来的报纸,在空白边缝练字。

  

  2016年,何江获得哈佛大学生物学博士,他在毕业致辞中提到童年生活——

  何江读初中的时候,被毒蜘蛛咬伤了手。

  村子里没有医生,母亲依照土法儿,扯了些棉花包住孩子的手,洒上自家酿的米酒后点燃。

  灼热令嘴里咬着筷子的何江疼得在屋子里直跳。

  现在我们知道,火烧是有效的,高温会破坏掉蛋白质,而毒液是一种蛋白质。

  然而在2000年的现代世界,这种解毒方式让人触目惊心。

  这是何江毕业演讲的开头。

  他说——

  基础医疗在现代化的世界是理所当然的,不过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却是高不可及的。

  改变世界可以是简单的方式,比如成为一个更好的传播者,把医疗知识传递给像我妈妈这种生活在前现代地区的人民。

  “再有少年被毒蜘蛛咬伤时,希望他可以去医院治疗,而不是使用火烧的方式。“何江说。

  

  后来,回忆起那次毕业演讲,何江说自己抖得厉害,心脏一直突突地在跳。

  他那位用火烧解毒的母亲,曾为了能赚4块钱而每天织1万个渔网的网眼儿,也曾在冬天把滚烫的蜡烛油滴在冻疮上封住皲裂。

  在何江准备赴美留学的行囊时,母亲塞给他一双自己纳的布鞋。

  将何江送到村口,母亲忽然脱掉鞋跳进路旁的水渠里,在泥巴水里摸了几个菱角丢给儿子。

  已经登上大巴的何江忍不住湿了眼眶。

  

  何江的事迹被报道后,他的同学们纷纷留言,赞扬这位贫穷而乐观的同学,说他值得这样的成绩和爱戴。

  “我不相信大部分人口中的情怀,但我愿意相信何江的。”一位老同学说。

  他们说何江总是穿一件自家缝纫的蓝色衬衫。

  他们说何江在英文版《飘》的扉页上写满了标注。

  他们说何江苦读过中科大人手一本的《吉米多维奇》。

  他们说何江的人缘极好,同学问他问题,他总是耐心细致地讲解。

  让遇言姐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同学们说何江很喜欢《指环王》——

  “我们总以为改变世界的是一些伟大的人物,但是霍比特人矮小又不起眼,通过一点一点的努力,也能够改变整个世界。”何江说。

  后来,从哈佛毕业的何江又去了麻省理工做博士后,拿着不高的工资在生物这个“天坑”里一心钻研。

  

  读黄国平与何江的故事,让遇言姐觉得,贫困地区的孩子太苦了。

  但是对于那些曾经的苦日子,黄国平与何江总是心存感激。

  黄国平说自己深感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一路坎坷让自己有勇气和耐心面对困难和挑战。

  何江说,如果可以选择出身,他仍愿意出生在现在的家庭。他说劳作锻炼了自己的心智,“如果我认定事情值得做,我愿意为此而坚持数年”。

  此外,令遇言姐感触良深的还有——

  何江和黄国平都说,高考制度并不完美。但是,如果没有高考制度,自己不会走到今天。

  何江曾经跟哈佛经济学教授尼尔·弗格森聊过中美教育公平性的问题,弗格森的一句话让何江记忆犹新——

  “像你这样的例子,在美国不太可能进入哈佛。”

  何江和黄国平都提到艰苦的生活磨练了个人意志。

  日复一日地面朝黄土背朝天,需要坚韧、勤奋、耐心,不是吊儿郎当的人受得了的。

  他们都不太在意物质享受,拥有一点便利已经很满足,将生命的热忱投入到学习和工作当中,并且希望能为改变世界做出贡献。

  他们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灵,在多舛的命运中,对每份微小的善意心怀感谢,并且以自己的言行回报社会。

  

  

  

  ▲他是一个很有修养的人,会用“藕花深处田田叶,叶上初生并蒂莲”这样的句子形容机器翻译领域的现状

  如今的社会气氛下,很多人觉得社会固化,阶级间的流动停止了。

  提起成功人士,文章总是打着反鸡汤的名义,说谁谁家境是官二代,谁谁背后有大佬相助。

  然而,对于黄国平和何江这样意志坚强的人,他们的未来从来只和自己的奋斗有关。

  “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他们的努力不光为了自己的前途,也为了化身星光照亮未来者的路。

  最后,用鲁迅先生的话来与大家共勉——

  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在原生家庭和阶级固化成为终极话题的今天,我们看到——

  仍然有黄国平这样的人,不管出身多么低微,不管经历多么困苦,依旧心怀希望与理想,依旧愿意去改变世界。

  他们值得被世界温柔以待。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END-

上一篇:

下一篇:

关于我们

鼎铭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体育健康、教育科研、热点新闻、投资理财、国际资讯、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版权信息

鼎铭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可复制本站镜像,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邮件举报!